酒店

立即预订 立即预订

大理喜洲

“进到镇里,仿佛是到了英国剑桥,街上到处流着活水,一出门,便可以洗菜洗衣,而污浊立刻随流而逝。街道很整齐,商店很多,有图书馆,馆前立着大理石的牌坊,字是贴金的,有象王宫似的深宅大院,都是雕梁画柱,有许多祠堂也都金碧辉煌。”

民国院落

自民国时期,这里兴起从事进出口贸易的民族资本家,富商云集。现于喜洲见到的白族建筑群,大部分都是那个时候这些富商所建造,居住所用。宅子的面积与门头往往也反映了院子主人的富裕程度。宅与宅之间,是一条条相互交错的巷子。

踏入巷子,看着尽头屋檐上变幻无穷的云,听到两旁老宅墙壁的呼吸,转个弯,便是另一个大宅的门口。这也不失为喜洲的一大乐趣,走街串巷,遇见不同的老房子,想象它们的历史,寻找它们的故事。

日常之美

这里有白族、汉族、回族的交融,有茶马商帮的院落和历史,有一个个靠手艺维生的平凡人物,还有带上背篓三三两两去早市的日常烟火…

旧时的喜洲,村里的人进出镇子都靠马车。马车每日停在路边,马儿不停地用尾巴扇走小虫子,车夫坐在马车上,翘着二郎腿哼小曲儿,就等着妇女们接娃娃放学回家。现在的马车夫,午后在马车旁喝着携带的热茶等游耍的客人问路洱海边。

冬有枯木之美

喜洲有一个三面环海的小岛,似伸向洱海里的舌头,因此叫做“海舌公园”。在那里,树林,啄木鸟,苍山与洱海皆可得。公园门口的大树旁日日都是来来往往的马车,络绎不绝,马铃铛清脆地响在田间。

历史在这

如果听一个喜洲老人关于年轻时候的记忆,他可能会告诉你:“那时候街上突然出现一些穿旗袍的女学生,好不时髦,这里的妇女们也就模仿他们穿起旗袍来,那时候大家都叫她们”土华大“嘞”!

难以想象,在1938年,随西南联大西迁后,当时的“华中大学“便迁到了喜洲,一住就是八年。他们平时租住在镇上、村里的民用房,在南门外的寺庙里上课。大树长在庙宇两侧,飞檐下学子或捧书而立,或进出课堂。周末就爬苍山、下洱海郊游,研究当地的湖泊与人文…

民风民俗

这里的香火已然是每家每户的日常例行了,当地不仅有信奉佛教、道教的,更有自己的本主神,每个村的本主神也不尽相同。何谓“本主神”?就是“本地的主人“:当地人会把在历史上对村子、镇子有巨大贡献的人奉为本主神,时时上香祈福。

歌舞从来也是少数民族不缺的文娱和节日活动:洞经音乐、霸王鞭、金花舞龙。清晨或傍晚,你可能会在巷子里遇到骑着自行车、背着乐器的阿叔正在赶往他的“小乐团”之约。

每年的“火把节”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。家家户户要提前一两日去市场买火把,或者索性上取一点苍山上的草木来扎火把,妇女用花将指甲染成红色,谁的指甲最红,谁就是最好运的。

火把节这一天,每个村的中央都会立起一个巨大的火把,最高出安上一个“升斗”,在场的男性都蓄势待发,等火把开始燃烧,稻草渐渐成灰掉落,“升斗”慢慢下降,他们就争相抢夺“升斗”。

传统工艺

“甲马”,是当地的一种木刻版画,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一直低调地诉说着大理的神仙故事。它常出现在一些寺庙、住宅、门店里,作祈福用。

“哭神”、“虚空过往之神”、“山林草木之神”等等。不同的神仙都有着自己的小故事,都被记载在这一纸版画上。

生活在山脚下的人好像天生就会妙用身边生长的一切自然事物,喜洲有一个以扎染闻名的村子——周城,它背靠苍山,那里家家户户都用植物来染布。一年四季,山上山下长满了不同的植物,村子里的人采集这些植物,用作染布。

在棉麻布上细细绘制图案,把透明膜放在白纸上,根据图案打出圆孔,就有了扎染的图案模版。用针线将需要留白的地方串起来扎好,丢进煮好的板蓝根染液里,随后就捞出展开晾干。

如果你来喜洲,一定要走走这里的巷子,跟街上的老人聊聊天,问问寺庙里的本主故事,也不妨探寻探寻手艺之美。

立即预订 立即预订